1月11日,政协第十三届厦门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,美亚柏科董事长滕达连任政协第十三届厦门市委员会常务委员,并在会上作了题为《着力提升我市众创空间水平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》的报告。
报告从厦门市创业创新环境出发,提出了以下四点问题:鼓励政策繁多却难成系统,执行落实有较大难度、众创空间运营效益不佳、众创空间与实体经济转型的结合度低、缺乏专业化运营人才。
与此同时,报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:建议政府鼓励更多技术型和装备型龙头企业参与众创空间建设,推动专业化方向发展;加大众创空间人才引进力度;发挥对台及自贸试验区优势,搭建创新创业平台;尽快落实各项资金扶持政策,降低众创空间的投资风险以及运作成本。务实重型,为推动创业、促进创新、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。
附滕达委员发言稿全文:
着力提升我市众创空间水平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
截至2016年12月,厦门市经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已达165家,工位12841个,团队1669个。国内知名的车库咖啡、3W咖啡等先后落户厦门。一批本土众创空间品牌如“爱特众创”成功走出去, “一品威客”不断壮大。然而,势头虽然迅猛,却也暴露各类问题(说明众创空间的发展进入调整期)。
主要问题如下:
一是鼓励政策繁多却难成系统,执行落实有较大难度。为了扶持众创空间发展,政府在短时间内出台多项政策措施,导致政策交差重复,申报程序繁琐,部门之间衔接沟通不畅,初衷难以实现。厦门市众创空间协会调查数据反映2016年有41%企业反馈政策难以落地,较2015年上涨21%。
二是众创空间运营效益不佳。2016年众创空间整体盈利水平不佳,多数处于亏损状态,大部分运营主体的场地不是自己的(有些扮演就是“二房东”角色),租金成本较高、加之众创空间改造需要投入,且缺少有效的收入模式,为了通过考核、获取补助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活动策划中,工作重心错位。
三是众创空间与实体经济转型的结合度低。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包含平板光电、软件与信息服务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产业等,而2016年的调查显示,厦门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互联网+和文化创意两个领域,分别占43%和36%,与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结合度不高,尤其是实体经济转型所需的技术、装备型的项目占比非常少。165家众创空间中仅8家由行业骨干企业建设,龙头企业参与较少,因此投资成功率相对较低、对实体经济转型促进不明显,目前尚未出台针对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众创空间的相关鼓励政策。
四是缺乏专业化运营人才。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众创空间人才引进的政策,也存在留不住人才的问题。此外,创业导师实际作用有待增强,多数大牌创业导师对创业团队没有实际辅导,沦为招商的“幌子”。(有些创业空间请李开复牌子很大,但是作用于厦门有限,所以还是要培养本土自己的创业导师)
建议如下:
一、鼓励技术型和装备型龙头企业参与众创空间建设
建议鼓励我市产业龙头企业,利用自有场地和设备自建,或者通过参股、收购的方式,建立跟其主业相关联的众创空间,政府在税费优惠方面给予支持。同时鼓励其它省市或地区龙头企业参与建设,加强众创空间与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对接能力。
二、推动专业化方向发展
加大对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,对能提供完备产业链资源、先进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等高端资源的众创空间给予重点支持。同时,鼓励众创空间建设公共服务平台,并进行资源有效布局和配置,形成专业化、特色化的服务。
三、加大众创空间人才引进力度
人才是众创空间的核心,建议制定针对众创空间高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政策,建议适度放宽条件,完善评价体系和机制,让众创空间急需的高端人才能够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。
四、发挥对台及自贸试验区优势,搭建创新创业平台
结合政府工作计划,进一步加快建设两岸青年创业基地,优化台湾青年创业政策,争取引进更多的台湾运营单位、台湾人才和优秀项目。同时利用“一带一路”的有利机遇和政策,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发展战略,链接国际创新创业资源。
五、尽快落实各项资金扶持政策,降低众创空间的投资风险以及运作成本
避免为了争取政策补助而只注重硬件投入。可考虑完善资金扶持办法,政府加大对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,并对取得初步成效创业团队及项目给以直接补助。